9月28日报道 (文/刘亢 杨丁淼 陆华东 陈圣炜)在南半球进入秋分的3月下旬,斑尾塍鹬离开新西兰,每年都有一部分会不约而同地飞到约1.2万公里外的中国盐城黄海湿地。尽管中途几乎一刻不能停歇,有时还要经历暴风骤雨,它们总能在盐城松一口气。
“斑尾塍鹬能在这里找到往返约数万公里所需要的食物,相信我们也能在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收获丰硕成果。”9月25日,在盐城开幕的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上,来自新西兰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域伙伴关系协定首席执行官詹妮弗·乔治说,这是关于友谊的迁飞路线,在座很多人因迁徙候鸟而相互了解。
这份滨海城市的友谊,在会议期间凝聚成守护蓝色星球的共识。“海洋是最原始的互联网,陆地虽被分割,海洋却将不同陆地上的生物紧密相连。”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国际组织的近千名代表齐聚一堂,海洋为盐城串联起庞大的“蓝色朋友圈”。
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首席政策官尼古拉·克罗克福德是盐城的老朋友,她常年在很多场合佩戴勺嘴鹬徽章,还经常戴一枚盐城的徽章,上面是麋鹿和丹顶鹤的图案。在时下盐城迎来大批迁徙候鸟的时节再次来到盐城,她感慨道,见到熟悉的鸟儿和关注滨海生态的老朋友“就像回家”。
为了鸟儿迁徙更安全,克罗克福德曾多次来盐城考察交流。“她为推动盐城黄海湿地成功申遗做出了杰出贡献。”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吴其江对这位老朋友的鼎力相助印象深刻。
在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阶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曾对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给出“退回重报”的评估报告。克罗克福德在一周内发动国际候鸟和湿地保护领域的60多个国际组织及专家签署联名倡议,声援盐城申遗。
“守护候鸟迁徙通道,也是守护地球的生命通道。”吴其江告诉记者,原本持反对立场的澳方代表团,后来牵头发起修正案声援盐城,这个星球上候鸟最多的“航线”被打通了——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会主席一锤定音,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后申遗时代,为搭建滨海地区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各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中的创新理念和丰富实践的交流互鉴,在国际研讨会基础上,全球滨海论坛会议这一概念在盐城逐步萌发。
更大的平台汇聚更强的滨海保护合力,盐城蓝色“朋友圈”迅速扩大。“2017年首届黄(渤)海湿地国际研讨会只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位嘉宾参会,如今已有近千人出席,之前根本不敢想。”吴其江说。
滨海区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禀赋,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然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滨海区域正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和挑战。
“京畿道和盐城市共享同一个海洋(黄海),我们期待能够共同面对挑战和寻求解决方案,加强沿海生态系统方面的合作。”韩国京畿道气候大使康锦实发言时说。
会议期间,与会嘉宾和代表还共同发起了《全球滨海论坛伙伴关系倡议》。在滨海区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的实际行动得到国际响应。新加坡外交部前部长杨荣文认为,该项国际倡议十分正确,中国已经采取行动,其他国家也要“接力”向前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