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辉
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获取更多信息提供了极为低廉、便利的平台。同时伴随着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多媒体,也抢占了大量传统阅读方式的生存空间。在这些综合冲击下,传统图书的未来就真的就一片黯淡嘛?笔者坚信不是的。纸质图书出版还会继续,一些曾经赋予的功能、意义会弱化、消失,但新的生存模式和空间也会因外界变化而形成。
互联网的发展在前期给大家的生活、学习、娱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多元的渠道。让信息成为一种可以跨越空间,迈过时间的无形能量,可以在第一时间全世界分享。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量也以核爆炸般的增速在泛滥。过多的信息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每个人面对网络时,需要过滤无穷无尽的无效信息,垃圾文件,这就占去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如你想从搜索引擎搜索某个事物或单词,会有数万甚至是数百万的网页显示出来。这时如何从这些网页里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就需要我们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辨识。基于此,信息过滤和筛选需求渐渐的浮出了水面。兴趣内容定制、敏感词屏蔽、垃圾邮件的过滤等等,都是基于这个需要而诞生的技术性服务。
图书出版也莫不如此,在每年天量的实体出版品种面前,荐书师也在市场需求中诞生。这几年的阅读微信公号及其他平台的阅读号,则是荐书师在互联网上的另一种形态。国内每年30万品种以上的实体出版物,让读者无从接受,难以选择。这时帮助读者过滤垃圾图书,选取需要的、有阅读价值的,高含金量的图书,就成为一种服务模式,更或者成为一种服务商品。这些事物的发展与火爆,也为许多人开启了新的生存空间,新的事业前途。
面对信息核爆,编著组稿类图书也许会面临新的市场机遇。很多传统的出版人对编著图书嗤之以鼻,觉得低端、缺乏含金量。大部分时候编著图书被认为与特价、盗版图书是一个层面的产品,难登大雅之堂,在市场上很难有生命力。实则不然,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笑话集类图书。在网络无处不在,手机阅读已经普及的情况下,很多组稿的笑话集仍然有着很强的市场生命力。少则几千,多则数万册的销量,让很多所谓的原创、高品质图书也自愧形拙。究其原因,其核心就是信息的过滤与筛选。读者不可能为了看几则笑话从几十个网页里去寻找,读者需要的是编辑、汇总、分类好的文字,可以直接阅读,可以通过检索找寻自己感兴趣主题的文字产品。这也就给予某类图书一个巨大的生存空间。市面上编著组稿类图书的品种类别虽然十分众多,但许多经久不衰,这也印证了这一市场空间的存在。
不过这个信息过滤筛选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什么样信息要过滤掉,什么内容要筛选出来,这需要操作者自身具备极大的知识量和理解力。你要替别人选择获取有效信息,前提是你对这个事物要有更深的了解,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要洞悉读者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效准确的信息与文字的组织。比如一个不懂军事的编辑,想做一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书,虽然可以从共享信息里找到数百万字的内容,但是你无从知道那些是真实信息,那些事件是有价值的资料,更无从把握读者的阅读兴趣点。读者是关注战史,还是更对兵器感兴趣?又或者是对领袖将领的传记有兴趣。这些人物、事件背后的世界政治、经济关系是如何的,其中是否具有关联、因果。这些都需要编辑极强的个人学识素养和悟性才能操作。正因为太多的编辑自身综合素养不合格,才造成了编著组稿图书内容粗制滥造,低端泛滥的市场景象。编著某一选题所需要的知识和眼界也许要远甚于原创某个选题。因为你在你要汇总各家之长,你要有所取舍,这些都不是无知与想当然就可以做好的。所以如何提高编辑的素养,达成编辑自我修炼与提高,才是这一操作模式能否成功的核心。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世界。如何在新的社会架构下保有出版人的一席之地,留下我们的生存空间,是我们都需要思考和面对的。因势利导,借力打力也许可以让图书出版在外界的冲击下,可以更好地找到自己在未来世界中的位置和价值。